【廉洁家风故事】传承家风 铸就师魂
2020-09-24 18:59:2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清风北塔 | 编辑:李祥林 | 作者:颜丽琼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8521

半百人生,亦诗亦画,亦歌亦舞,亦坎坷亦幸福,蓦然回首,如锋利的撇,亦如刚劲的捺,撇捺人生,淋漓酣畅,韵味十足。

依稀记得四十年前,年仅十岁的我仰着头问母亲:“妈妈,家风是什么呀?”

“家风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。”母亲和蔼地说。

我似懂非懂点点头,小嘴又蹦出一个问题:“那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呢?”

“我们家的家风啊,是做担当的人,做敬业的人,做清白的人。”母亲意味深长看着我说。

一晃几十年,无时不被“家风”熏染,今又再次被“家风”掀起小涟漪。从小被“家风”浇灌沐浴着的我,如一株清水芙蓉,在“家风”的时光里编织着一首首乐章,酝酿着一坛坛美酒......而我,亦成了一个传承“家风”的人。

“家风”是爱生如子

从小就耳濡目染母亲对学生的关爱,见识到教师高度的责任感,不由心生羡慕,便萌生了长大当老师的梦想,没想到居然实现了。

随母亲学校生活了近二十年,她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关爱至今都记忆犹新:

在我还小的时候,她处理好当天的教学工作,晚上一有空便带着我去村里挨个家访,走东家串西家辅导孩子学习;每周六去村里的扫盲班上夜课,教农民识字,传播种植技术。天晴,借着月光背我回家;阴雨天,背着我,头戴大斗笠,披着大塑料布,举着火把,蹒跚前行。如今想想都心痛,那时母亲多坚强啊。

稍大一点的时候,感觉母亲不是那么爱我们了,甚至有时对学生比对我们好,这常常引起我的不满。雨天的时候,我的衣服经常穿在她班学生的身上;有时中饭被莫名要求等一下再吃,把我们的饭菜分给那些忘带的学生;爸爸买的糖果有时莫名少了,她拿去哄班上生病的孩子吃药;更为过火的是,冬天居然让她毕业班上的两个女生住到家里,一起吃饭,挤一个被窝,一住就是小半年。

对母亲不满,在我当教师后释然了。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,我传承了母亲信守的“家风”,甚至比母亲还“严重”。

刚参加工作那会,工资才80几块,我不忍心看到学生们因交不起学费而胆怯的神情,便决定从自己工资中垫付他们的学费。每到期末,我当月工资就被扣光。记得95年秋季我调离时,还垫付180多块的学费,那是我近一个月的工资。

我自小就有晕血症,但学生发生意外流血时,我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帮助止血,再带着就医。记得在一所学校遇到校门倒塌致外班的孩子昏死,我义无反顾冲向事发地点救助孩子,并利用平时学到的急救知识进行抢救,大约5分钟后硬把孩子从鬼门关拉回。事后有同事问我:“你就不怕万一孩子真的没了,你要担责吗?”我笑笑说:“当时没有时间考虑后果,只知道那是学生,我是老师,我有责任。”

每当别人问我有几个孩子时,我会自豪地说:很多,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。

“家风”是敬业清廉

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架天平,一头放事业,一头放家庭。可我一次又一次的将重心倾向我热爱的教育事业。

2008年母亲重病住院湘雅,病床上的母亲每次都千叮万嘱我要以教育为重,不要耽误学生的学习。百孝顺为先,我含泪顺从了母亲,做到没有因母亲生病耽误学生一节课,直到母亲去世的当天,我依旧坚守在“三尺阵地”。

2012年女儿高考,“小可怜”泪汪汪地央求我陪她二天,但被我狠心拒绝,好长一段时间,女儿都对我不理不睬。为了工作,加班加点、熬夜是“家常便饭”,老公和女儿曾多次提出抗议,可我给不了他们承诺,只有深深的歉意与愧疚。

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将重心倾向了教育事业,是因为我对它爱得深沉。

近些年来,“补课”成为热名词,我们老师成为热门话题对象,甚至成为“网红”。作为乡村教师,我没有跟随“补课”大军的潮流,自觉遵守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》《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》《邵阳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“八条禁令”》等规章制度。尽管每天都给学生补课,但不收取任何费用,不受时间限制。虽然有时会被家长误解,但是我坚守自己的信念: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。同时也严格遵循着母亲传下的“家风”:守住清贫,耐住寂寞,潜心育人,不触红线。

家让我懂得,不管在哪里,从事何种工作,身居何种要职,一定要心中有“原则”。心中没有“原则”的人,哪怕你金玉其外,那也不过是一具漂亮的躯壳,没有灵魂的摆设。

润物细无声,好的“家风”如同无声的教诲,助人立德立言、成人成才。感恩父母的淳淳教导,让精神富有,家风严谨。今后,我将传承我的“家风”,让后代铭刻于心、代代受益。

写到这里,我想用一首小诗来给此文做一个小结:

孝心一颗,与日月同辉;

一片冰心,保清廉本色;

爱生如子,显厚德载物;

传承家风,铸孔圣师魂。

责编:李祥林

来源:清风北塔

  下载APP